Search


[過來人語]

不想因為發生事才說這些話,因為平日說這些話沒有人想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[過來人語]

不想因為發生事才說這些話,因為平日說這些話沒有人想聽,到了這種時候,大家才知道重要.

十年前因為耳患,耳鳴厲害,持續失眠,數個月沒有好好睡覺,誘發情緒病,焦慮加抑鬱.每天起牀都覺得個天是灰色的.最嚴重時連離開住所,搭升降機到樓下也覺得艱難.

認識我的人都知道,這實在太無稽.我性格外向,健談風趣,採訪新聞時天南地北都會去,高官達人也夠膽追訪.一個病,可以令我連搭電梯的膽量也失去了?事實就是這樣.病會令一個人變得不再是自己.

我記得打電話給醫生說:「我覺得好無安全感」.又打畀友人說:「究竟人生在世有乜意義?」呆在十幾層樓高望着窗口,覺得窗子外的世界,非常吸引.

每晚八時我就心跳,因為迎接漫長夜晚,沒法子入睡,身心俱疲,白天如同廢人.但遇上「正能量朋友」嘗試勸說,送上勵志說話,反而令我更覺難受.

拜託,千萬別說這些話:「做乜唔睇開啲.」「大把人慘過你.」「積極啲加油啦!」我記得自己發脾氣大叫:「係唔係唔開心我都無權先?喊都唔畀呀而家?」真切的情緒不被承認,如同爆屎渠你要逼番啲嘢入去,幾咁慘無人道.

咁應該做乜好講乜好?

就乜都唔好講,你只需要「存在」,適當「陪伴」,聆聽,不要太快去評核說話內容是好是壞,才是適當的做法.似乎我們習慣去「介入」「改造」「勸說」,太過急於提供意見和見解,這些模式對精神困擾人士是雪上加霜,令他們更不想見人,覺得你們不諒解他們.

後來,我見了私家精神科醫生,吃了適當的藥物約一年多,睡眠改善了,也認識了臨牀心理學家,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練習.現在已十年,我整個生活模式改變,經常留意自己身心狀態,遠離讓我焦慮的人和事,一旦出現臨界點訊號立即停工休息,還定時做mindfulness練習.

不少人說:「我以為她已經康復了.」其實,康復是可以,但是漫長的.不像頭痛吃一粒藥丸,一夜就不再痛.跌跌碰碰,時好時壞.康復時間是以年計的.

依我觀察,不少自覺得自己「好健康」「無心理精神病」的人,平日其情緒波動而且對身邊人做成困擾.其實大家需要多點聆聽自己細小的聲音,脆弱的內在真我.如果身邊人有情緒困擾,對照顧者也做成極大的情緒壓力.不少人患情緒病,也因為家人同時是長期情緒病者.

我也因為有親人有情緒問題,特別去NGO上了課程,學習理解這個病的原因,一些照顅者的技巧,和同路人互相扶持.

所謂關注自己和身邊人的精神健康,再找適當的幫助並不容易.無論是心理學家(輔導為主,但可以教導我們正向思考的方法,是要練習的);看精神科(以藥物治療,我始終認為,適當藥物治療能讓像我這種病者重新站起來的一個方法).

差不多好起來之後,「正念禪修」(mindfulness)對我相當有幫助.(我用開呢個 https://mindfulnessapps.com/jkz-series) Jon Kabat-Zinn的書在我病時,我睇唔少.對於讀書人係幾有用的.想睇中文的話, 一行禪師的著作我推介.

平日運動我會做瑜珈,專注呼吸,拉筋好有寧神之用.另外,中藥也有一定作用.脾氣急,緊張,中醫也可以用理療藥物紓緩.

狀態再好一點的時候,我開始涉獵「九型人格」的書,發現自己原來一直信奉為好和對的事,其他人來說不是必然,也學懂了欣賞和自己南轅北轍的做人態度.以前以為別人是「懶」其實也是「享受人生」,「任性」原來是「隨心」.扭轉了一些思考的偏執,要一點時間,而且在康復後期,有點氣力才可以嘗試.

但第一步是要先認識,掃除禁忌.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師生做的一個資料專頁「說書人Storytaler」,深入淺出有趣味,我個人覺得做得相當不錯. 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torytaler.hk/)

在大學教書的日子,有不少非常優秀的年輕人,都來找我談天,表面看上去是很開心的後生仔,其實死頂,內心有不少問題.我後來才明白,我走過這條路,才更容易理解其他人的難關.

有時有公開場合,和身邊人討論精神健康,仍然有人覺得忌諱,勸我不要再講.其實,多一點講,反而讓人覺得舒泰,令大家接受這個病是可以在陽光底下說出來的.不是有事發生時,得把口講話關心精神健康就等於做咗.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